時隔9年,國際橡膠會議(IRC)再次在中國召開,世界各國橡膠界學者齊聚海口。
借此時機,中國化工學會橡膠專業委員會在會議召開前一天,舉辦了橡膠工業創新與轉型發展論壇。邀請國內橡膠行業相關的行業組織、高校院所、頭部企業主要負責人圍繞擬定議題,進行了閉門研討。
論壇由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雷昌純、中國合成橡膠工業協會會長梁愛民,共同主持。
圍繞橡膠工業節能低碳綠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;智能化和人工智能在橡膠工業中的應用與前景;橡膠工業產業鏈、供應鏈風險與保障;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打造4個議題,與會嘉賓結合自身實踐、感受和發展愿景發表了感想、意見和建議。
原化學工業部副部長、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原會長李勇武,出席論壇并致辭。他強調,目前存在反全球化、打壓限制,國內內需不足,新舊動能轉換等問題。需要橡膠行業拋棄幻想,自強不息,砥礪前行;堅持加強以企業為主體、產學研結合的自主技術創新;企業要繼續埋頭苦干,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業。
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談到,橡膠行業今年上半年困難較多,下半年有所好轉;橡膠板塊較石化行業其他主要板塊表現更好。行業內的大型企業越來越多,總體規模也持續提升,但單個企業規模與國際巨頭仍有不小的差距。國內一部分企業在綠色發展、智能化管理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,需要進一步提升、推廣和發展。
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方提出,企業要抓住歷史機遇,加快科技自立自強;加強產學研合作,提升科研轉化體系;堅持對外開放,促進形成雙循環;加快信息化建設,擁抱工業4.0;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,升級產業鏈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強調,橡膠原料生產及加工成型技術等方面亟需創新突破,要提前布局高性能橡膠先進制造戰略;綠色、智能是橡膠制造產業轉型的主要方向,要推動橡膠工業裝備高端化及產業鏈綠色協同發展;要想獲得并維持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地位,就必須依靠自主創新、堅持高質量發展,走新型工業化道路。
中國輪胎循環利用協會會長李衛東指出,輪胎綠色發展和循環再利用行業應當以新理念引領發展方向,從提供產品升級到向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,將輪胎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設定為新的發展目標;以新技術提升發展質量,強化數字技術和材料技術在輪胎中的應用;以新實踐求索發展道路。
北京化工大學田明教授強調,減少對于石油基原材料的依賴,加大生物基橡膠、二氧化碳基橡膠、非石油基填料和增塑劑、循環再生原材料的應用;新技術支撐生產加工過程節資節能減少碳排放,如節能高效納米混合/界面強化技術、更高性能材料技術減量減重、自動/智能制造工藝及裝備等;推進廢橡膠高值循環再利用新技術,如低溫可控裂解高值回收技術、綠色可控解交聯高值再利用技術、可逆化學交聯熱塑性技術等;關注電動汽車輪胎的新需求。
三角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楠表示,近二三十年,輪胎低碳綠色環保成就應得到充分肯定,工藝、裝備、材料、配套、能源供應、廢氣治理等方面都有長足進步。希望行業應通過科學務實的產業政策和技術標準規范下一步的發展,既要積極進取,也要循序漸進,不宜做過度要求。
上海麒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翔表示,企業自身注重助劑發展差異化。未來將重點關注三大網絡,即膠料網絡、填料網絡、硫化網絡,著力研發提升膠料性能的助劑、替代白炭黑的助劑、替代硫黃的助劑。
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、賽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袁仲雪表示,探索人工智能的應用,本質是數據驅動的智能化。新一代數字技術(AI、大數據、VR/AR、邊緣計算等)將驅動企業在以下應用場景方面實現創新和轉型,助力橡膠工業的高質量發展:智能化產品研發設計;與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;精準營銷和服務;基于AI的分析、計劃和決策平臺;橡膠工業大語言模型的探索。
哈爾濱工業大學王友善教授強調,推進智能化要有更完備的綜合技術支撐;智能化要將數據、邏輯、控制密切結合;當下人工智能工具在科研上的應用很有幫助。
薩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賽龍表示,生產智能化離不開裝備智能化,高度自動化和信息化是智能化的基礎;許多以流程制造為特點的生產企業,要在自動生產,智能物流,智慧工廠不斷探索發展,就離不開智能化的裝備和管理系統。
軟控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、研究院院長楊慧麗表示,智能化已成為行業共識,正在從概念層面向價值層面深入。目前人工智能優先用于提高制造質量,在此基礎上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和全流程的精益管控。智能場景實施需要多專業的聯合應用,包括機器人、視覺識別、軟件開發、智能算法、操作控制,大數據等。人工智能應用提升非常迫切需要數據積累和經驗知識的集成與內嵌。
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鹍談到,國內橡膠行業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、供應鏈。一些裝備精度和可靠性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,但在縮小。控制元器件、精密檢測和研究器材對外依存度仍很高。除天然橡膠外,幾乎所有原材料體系全部實現國產化,但基于石油原料的生產存在原料供應穩定性的風險。地緣政治影響仍較大,包括原料供應、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等。環保政策和技術的壁壘必須高度重視。國內企業海外建廠的供應鏈保障還有問題,當地保障不足,國內供應商也沒有完全跟上,應引起業界重視。
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昊昱強調,企業要堅持要走數字化、智能化的發展道路。中國是輪胎產業鏈、供應鏈的核心,不僅是裝備、原料,也包括服務和行業解決方案,生產企業和供應商需要長期團結在一起,共同發展。綠色低碳是政策要求,也是現實壓力。
海南天然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宇表示,全球天然橡膠總體供求基本平衡,供給不足的風險不高;ESG風險比較高。除了低碳外,還涉及到保護原生林、保護生物多樣性、保護原著民等更廣泛的因素限制;產能向低成本區域轉移,產地的變化必將帶來一些供應擾動和品質擾動。海膠集團天然橡膠供給量較大,在全世界多國有種植基地,在育種、采膠、保供等方面一直在持續改進。
江蘇興達鋼簾線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濤表示,興達鋼簾線在鋼簾線市場份額占比較大,深感保供的巨大責任。當下的主要風險表現在5個方面,一是鋼簾線供需失衡風險。短期內供應緊張,需要上下游一起協同做好需求供應計劃。二是行業健康發展風險。整體產能仍在增加,未來存在產能過剩、過度競爭的風險。三是地緣政治和貿易壁壘的風險。四是海外基地生產要素配置和本地化的風險。五是可持續發展的挑戰。下游企業對供應商要求越來越高,減碳壓力巨大,但這不是一家企業就能解決的,需要全產業鏈和產業政策的協同。
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卜繼玲指出,雙循環過程中要強化國內外市場與技術的交流與結合;天然橡膠,特別是高性能天然橡膠供應是企業非常關心的問題;通過技術提升和供應鏈合作可解決供應保障和質量提升問題。
確成硅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闕偉東談到,面對國際貿易壁壘和反傾銷調查,企業應高度重視,積極應訴。要持續為客戶提供價值,包括伴隨客戶出海,就近生產供應,為客戶提供零庫存服務;降低匯率風險,與客戶開展本幣結算。高質量海外設廠。采用先進的技術建設,融入當地文化,造福當地社區。持續加強自身建設,自主創新、合規守法、安全生產。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。采用槽罐車就近運輸(去包裝),實施共享托盤,開發稻殼灰原料的白炭黑,積極采用光伏新能源等。
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總院副院長魏勝講到,對企業而言,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同樣重要,都要發展。國內輪胎企業在OE配套上越來越多,國內自主新能源車的發展為國內輪胎配套提供了新機遇。國內企業國際化還將加速,包括海外設廠、全球供應渠道布局和全球快速響應等。
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委員、少將曹保榆在聽取上述發言后強調,科技創新是引領橡膠材料高值化和高端應用的主旋律。橡膠工業是裝備發展的重要保障,要發揮科技創新優勢,開展產學研結合,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,持續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。
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方向晨建議,橡膠行業應當打破傳統思維,拓展彈性體的新產品系列;橡膠工業應當嘗試合成、加工、成型等方面的融合創新;橡膠應用材料高性能化仍是創新的重點,高性能化也是綠色發展。
與會嘉賓討論熱烈,一致認為,中國橡膠工業已形成了比較成熟可靠的產業鏈和供給保障,中國企業當前的國際化發展仍將以國內供應鏈為主要依靠,但是在國際化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,對于綠色低碳和社會責任的提升需求顯著提升,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。國際競爭和地緣政治也對產業發展造成較大壓力。信息化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為企業創造了智能化發展的機遇,也帶來了科技、制造、管理、營銷、產業整合方面的全面挑戰。總體而言,橡膠行業還需要持續開展技術創新,同時進一步加強上下游、全產業鏈的深度合作與協同,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,持續發展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華南理工大學校長、IRC2023大會主席張立群出席論壇并發表總結講話。他感謝各位領導和嘉賓出席論壇并對行業的全方位發展建議獻策,同時建議國內的企業家、研究學者充分利用IRC平臺,充分展示中國的產業成就和科研成果,積極、廣泛參與國際交流,加強合作,取長補短,為建設橡膠強國和美好家園而不懈努力。